培养小班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陈丽娟)
培养小班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无锡市康桥丽景幼儿园 陈丽娟
摘要: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是开展科学活动的首要前提。本文从——追随孩子的兴趣,开展主题式的科学探究活动;抓住孩子的兴趣,渗透日常式的科学探究活动;迎合孩子的兴趣,创设串班式的科学探究活动等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关键词:
科学探究活动 兴趣 主题式 日常式 串班式
正文: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因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是开展活动的首要前提。小班幼儿正处于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但爱问“为什么”,还想知道“这个到底是怎么样的”。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好奇心,凡是新异、奇特的东西都会使他们产生好奇心。而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取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想一想、玩一玩,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兴趣,使他们从中学到一定的科学知识,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科学素质及动手能力的提高,为学习科学打好基础。
一、追随孩子的兴趣,开展主题式的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更是科学教育的源泉。对幼儿来说,只有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内容,才是幼儿真正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活动。因此,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石,以幼儿感兴趣的事或物,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主题科学活动,让幼儿在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小班孩子刚刚入园时,孩子对自身的五官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经常听见孩子说:“我的眼睛大大的,可以看见大大的东西。”“为什么我闻到菜菜了?”还有一些孩子用手抚摸眼睛、抠鼻子、挖耳朵等等,其实,这些语言、动作都显示了孩子迫切想了解自身的一个愿望,因此,我们追随孩子的兴趣,结合幼儿的五官及身体部位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了《快乐六个宝》主题活动。
例如:在《香香的臭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当教师问:说说生活中你还闻到过哪些东西是香香的?铭铭、琪琪等一些幼儿纷纷举起了手,嘴里还不停地说“花是香香的。”“蛋糕是香香的。”等到把事先准备好的其他气味的东西拿出来给幼儿闻一闻,并让幼儿进行臭与香分类。分类时教师出示脸谱——笑脸、苦脸,笑脸表示香和哭脸表示臭,孩子能很快掌握方法,并进行操作。孩子们兴趣可大了,每个孩子都从桌上拿起一瓶,闻过后就上来分类摆放,孩子们都能正确区分。通过活动可以看出孩子很喜欢自己动手分类的,活动中反应积极,都纷纷举手要求上来尝试。
又如:在《我的耳朵灵》科学探究活动中,在“玩一玩”的环节中,教师先拿出一只铁罐:“你们瞧!我手里有一只响罐,它会发出许多种声音,小朋友想不想听呢?”轻轻地摇一摇响罐,让幼儿听听它会发出什么声音?有的孩子说:“下小雨的声音。”有的说:“是米的声音。”等等。会发出声音的响罐对于小班幼儿是十分有吸引力,孩子从拿到罐子起就爱不释手,不厌其烦地摇啊,晃啊,十分投入。
在各个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都准备了能让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活动材料,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感受自身五官的功能,从而满足孩子对自身的好奇之心。
由于这个主题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是结合幼儿的感官展开的,孩子们平时也会不自觉地用嘴、用鼻、用眼、用耳、用手脚等感知身边的事物,经常会有孩子跑来跟我说“我吃的饼干是甜甜的。”“我闻到花儿是香香的。”“我喝的牛奶是热热的。”“我的小手会搭积木。”……孩子们会主动用自己的感官发现身边事物的不同,并大胆地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可见,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正在逐渐拓展并不断深入,在幼儿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还提高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抓住孩子的兴趣,渗透日常式的科学探究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有丰富的收获。”小班幼儿是最具好奇心的,周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能成为他们进行观察、探究的对象。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开展科学教育中,我们还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科学教育的大课堂,利用外出参观、春游秋游、徒步、社区资源等活动,积极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让幼儿接触神秘莫测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精彩纷呈。但是,我们不要舍近求远哦,其实我们班级的自然角更是一个生命生长、千变万化的科学教育舞台。
在教室外走廊上的自然角,小小的场地上摆满了孩子们自己带来的花花草草、小金鱼、小螺丝、乌龟、泥鳅、田螺等物品。每当路过自然角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会时不时地被吸引过去。“哇,它是谁呀?”“它长得真可爱。”“它怎么不动了,是不是在睡觉呢?”晟晟说:“这是我带来的小乌龟。它很懒的,老喜欢趴着不动。”“它最喜欢吃肉肉了。”晟晟有一句没一句地自顾自地在说话,其他孩子有的在听,有的在看。每次有新的植物、动物朋友来到时,总能令小朋友高兴不已,他们在来幼儿园的时候、洗手的时候、玩游戏的时候、散步的时候,总会看见小朋友三五成群地围在自然角里和小动物、植物说说悄悄话、喂喂食,看看它们的变化。渐渐地,孩子们在相互的交流中了解到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
只要我们注意合理的开发、利用,小小的自然角同样可以在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只有通过幼儿自己参与设计、动手创造的环境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其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更加爱护。自然角不应只是一种摆设,更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充满教育影响力的,我们要把自然角融入到孩子的科学探究中去,真正地让自然角与小朋友互动起来,发挥其教育功效。教师抓住契机,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因势利导,适时教育,让幼儿体验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迎合孩子的兴趣,创设串班式的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仅靠集体教学活动、仅局限在班级都是不够的,我们还应积极为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究环境,利用平行班级的资源,扩展孩子之间交流,进一步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因此,我们还会开展串班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利用上午一个小时的时间,让平行班级的幼儿相互串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同年级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了一系列的“蛋宝宝”探索活动,如“谁的蛋宝宝”、“蛋宝宝站起来”、“蛋宝宝碎了”、“好吃的蛋宝宝”、“抛鸡蛋”等多个活动操作内容,让幼儿畅游在有关“蛋宝宝”探索的知识海洋中。
如:在“抛鸡蛋”的活动中,教师提供人手一份:两个盆,其中一个盆里放一块毛巾,还有两只熟鸡蛋,让幼儿两手拿两只蛋放同一高度,分别对好两个盆,同时松手后,观察鸡蛋的变化,并想一想为什么?让幼儿在操作中明白盆子里点垫上软软的毛巾,硬硬的盆底就变软了,蛋宝宝就不会摔破了。深奥的科学知识在孩子玩一玩、抛一抛中变得浅显易懂。孩子们你用一种方法,我用一种方法,大家相互比试,又能相互学习各自的方法,玩得不亦乐乎。
在这一系列观察操作探究活动中,他们发现了许多“蛋宝宝”的秘密:知道蛋蛋有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种类;会用旋转的方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会用报纸、瓶盖、手帕等物品让鸡蛋站起来等等。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兴趣非常高,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探究能力,大大地激发了孩子热爱科学的激情。为了使幼儿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热爱,活动后的材料继续投放在每个班级里,让孩子在区角游戏活动时继续玩耍。在活动中,孩子们会与其他班级的孩子进行交流、交往;会交一些新朋友;会学习新朋友的本领等等,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愈见浓烈。
总之,培养小班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应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发展为重点目标,还要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争取多方面教育资源,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我们还要从实际出发,迎合幼儿的兴趣、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充分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操作、尝试,激发幼儿追求科学的欲望,使其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得以全面而又充分地发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