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谁住在皮球里(张骅)

案例分析:谁住在皮球里

无锡市康桥丽景幼儿园   张骅

观察时间:2022.9

观察地:户外

观察对象: 小晖、小宝(小班)

案例描述

孩子们自由自在地玩皮球,感知皮球会飞、会跳、会滚的运动状态。小晖说:我用力一拍它就会跳……“我的皮球为什么没有你的跳得高?”小宝问。“因为我的皮球里面有弹簧,所以跳得高呀。”我走过去问小晖:“皮球里真的可以放弹簧吗?”小晖愣在那里不说话 

我拿出一个气针说:“那我们现在来验证一下球里面究竟是什么,看看有没有放弹簧?”说着球里的气放出来,球慢慢地瘪下来。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这一切,有的伸出手放在气口的附近。“呀,有风,球里住着风。”小晖大叫着。直到球里的气放完,小晖又叫起来:“弹簧呢?弹簧不见了。”我举着瘪瘪球问:“皮球里真的有弹簧吗?”小晖不说话了。“刚才老师在放气的时候,你们看到了什么?”“没有看到什么东西出来,但是有风,我能感觉到风吹我。”小宝说。“那你们觉得呢?”我问其他幼儿,没有幼儿知道答案。

“那你们去试一下把风装进去,看球会不会鼓起来。”我建议。于是在小晖的带领下,孩子们拿着瘪瘪的球去找风,但是不管怎么弄,球都鼓不起来。他们拿着瘪球回来找我:“老师,风不进去,可能球里不能住风。

我笑着拿出打气筒,对着气孔往里打气,球慢慢鼓起来。“我知道了,皮球里住的是空气。”小宝叫起来。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空气怎么看不到?”“它没有颜色,也没有味道。”孩子们拿来打气筒,尝试边打气边观察球在充气时的变化,直到最后变得又大又圆,他们自发地鼓起掌来。

为什么你的皮球跳得高                摇一摇、听一听,皮球里有弹簧吗?

1.jpg                2.jpg

 

这是风吗? 我们让空气住到皮球里去

3.jpg               4.jpg

 

皮球变得又大又圆

5.jpg

案例解读

“谁住在皮球里” 问题抛出,将幼儿心中的那丝疑惑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并因此激发了幼儿去探索、发现的好奇心。接着让幼儿自由探索操作,自己发现空气的存在。在猜一猜、试一试、看一看、说一说的参与过程中,让幼儿亲身体验和发现空气与皮球运动状态的关系。让幼儿置身游戏中,用各种感官真切感知空气的存在,更真切地感受皮球漏气充气的变化。

案例分析与反思:

1、材料准备

作为教师,要根据幼儿生活经验,有计划地准备丰富的材料供幼儿自由操作、探索。游戏前,我事先准备和摆放的球类和充气玩具,就是对幼儿参与游戏提供的很有力的支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2、抛出问题

教师作为游戏的引领者,要学会适时介入,该出手时就出手。但出手不代表代替,游戏中我始终在给幼儿抛出问题:“小朋友,大皮球都会做哪些运动啊?”“是谁住在圆鼓鼓的大皮球里呢?”“皮球里真的有弹簧吗?”“刚才我在放气的时候,你们看到了什么?”“漏气的皮球会像刚才样跳吗?”

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愈发浓厚,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寻找到了“空气”,并且将所学知识延伸至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3、游戏总结

整个游戏以幼儿最感兴趣的皮球作为切入点,步步引导幼儿去发现、探索,很好地提升了幼儿的自身经验。《指南》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该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游戏根据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感知观察、探索体验,从幼儿感兴趣的皮球入手,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与生活的关系,从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首页      案例:谁住在皮球里(张骅)
来源:无锡市康桥丽景幼儿园
创建时间:2022-09-23 21:29:34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