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区指导策略(张骅)

在探究中成长——小班科学区指导策略

    无锡市康桥丽景幼儿园   张骅

【摘 要】幼儿天生具有主动探究的愿望,科学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主动性。针对小班幼儿直觉行动占优势的特点,我们应为小班幼儿提供简单、直观、易操作、有趣味的材料,引发、促进幼儿与材科的充分互动,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幼儿的主动探究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的教师的适宜指导能够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优化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促使幼儿得到积极的结果,从而促进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小班科学区     指导策略

科学区是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的场所,教师为幼儿创设探究的条件,提供多样探究材料,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方式,按照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游戏。对于小班幼儿来讲,“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的体现。指南》科学领域中,也特别强调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我们采用了以下一些指导策略。

一、 贴近生活,提供材料,激发探究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幼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是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小班动儿知识经验贫乏应注重投放材料的生活性,幼儿新经验的获得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和已有经验有联系的新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已有经验水平影响着幼儿当前探索兴趣、注意力和探究的持续性。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内容,才是幼儿容易理解接受和感兴趣的,幼儿才会对科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操作、去探究,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无所不在。所以区域游戏内容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结合幼儿发展的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安排,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自由选择游戏内容。我们经常提供一些有趣的科学小游戏来帮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吹泡泡、水宝宝找朋友糖果宝宝捉迷藏好玩的针筒等

在材料的提供上,我们不仅要强调其探究性,还要挖掘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提供具有引导性的材料。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并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如在“毛毛虫爬树”游戏中,幼儿有两种玩法:一是选择滑轮大树和毛毛虫,拉动线让毛毛虫爬到树顶;二是选择螺丝杆大树和毛毛虫,转动螺母,让毛毛虫爬到树顶。幼儿通过操作初步感知滑轮、螺丝、螺母等简单机械的特点,萌发探索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事先做大量的工作,包括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投放哪些材料能启发幼儿操作,了解哪些材料能相互组合形成更多的游戏等,进而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准备不同的材料。
     二、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开展科学区活动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都是不可替代的,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的作用具有互补性,二者有机优化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增强教育的整体效果。在科学区,一次简单探索活动的结束, 往往意味着另 次比较复杂的探索活动的开始。所以,教师不仅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来更换科学区材料,更要根据不同主题的探索阶段,定期更换科学区材料,创设与主题教育目标相致的区域环境。如“可爱的动物”这一主题活动,为了引导幼儿了解常见动物的外形皮毛的花纹与颜色等不同的特征我们设计了“动物列车”、“黑影子和花衣裳”、“动物朋友你是谁”等一系列的科学区材料供幼儿观察、比较、猜测、验证,萌发幼儿了解动物的兴趣。

同样,良好的环境对幼儿也起着刺激、引导、激励的作用,吸引着幼儿探索、思考和参与实践。所以,教师投放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后还要借助教师不断观察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分析幼儿的经验基础,从而调整目标与优化环境,使环境更具有挑战性。如“白天和黑夜”开展过程中 幼儿通过观察动物照片勇敢地进入漆黑的帐篷营救被困的小动物们进一步感受黑暗和光的关系提高了探究的趣味性

三、与其他区域联合开展探究活动
除了科学区、自然角和种植园地这些与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相呼应的区域外,玩沙区、

美工区、建构区等其它区域也能够在定程度上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如在玩沙玩水区,幼儿可以自由地探究和发现沙子与水的各种物理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美工区,幼儿可以自由地探究和发现颜色混合所发生的奇妙变化,发现各种不同纸与颜色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变化。在建构区,幼儿可以在积木搭建的过程中探索、体验和发现力与平衡、斜面与运动的相互关系如小班幼儿喜欢用长方形的清水积木或色的泡沫积木搭建长长的轨道教师可有意识地将搭建活动和科学游戏相结合提供各种材质的小球鼓励幼儿操作前对小球的运动状态进行猜测“你觉得松手以后小球会怎样啊?”让幼儿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还可引导其思考小球顺轨道滑落的原因。
    四、记录信息,恰当地指导幼儿收集整理
    在科学区为幼儿提供能够支持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材料与工具,不仅能够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还有利于幼儿回顾经历过的探究过程和获得的探究结果,使探究得以延续和不断丰富与深化。教师要鼓励和培养幼儿记录的意识和能力,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鼓励小班幼儿用多种适宜的形式进行记录如用贴纸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中的发现。帮助幼儿回顾自己探究过程,讨论自已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致、分析下原因及下 一步要怎祥做等。如果只让孩子猜想,孩子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 或者知半解。这时最好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在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动手操作的同时,我们要鼓励孩子把自已的实验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因为实验记录不仅是孩子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而教师扮演的角色只是随机地进行指导,通过提问、参与、建议等形式引导孩子步步迈向科学 概念的原理。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小班幼儿开展科学区活动时,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的参与者以及问题解决的点拨者,虽然无法完全预想哪些问题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但可以通过多观察了解孩子,创造各种条件给予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只有与孩子的心灵相碰撞,才能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主动地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自主地建构认知。活动应该源于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

 

参考文献:

[1] 郁芸  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设计与指导[J];考试周刊;2008年44期

[2]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研究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年3期.梁玉华.梁学芹.董昕.

[3]浅论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学理论》.2015年5期.杨亚博.

[4] 毕欣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科学区的几点思考[N];山西经济日报;2017年

[5] 庄小香  幼儿园科学探索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2019年01期

 

   

首页      小班科学区指导策略(张骅)
来源:无锡市康桥丽景幼儿园
创建时间:2022-05-20 21:29:36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