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五子棋的PK(匡玲)

案例分析:五子棋的PK

无锡市康桥丽景幼儿园 匡玲

观察时间:2022.10

观察地点:大二班(益智区

观察对象:沐沐、兮兮(大班)

案例描述

最近,孩子们迷上了五子棋,--有空就结伴下棋。这天,沐沐和兮兮一起下棋,走了个回合,总是沐沐赢,兮兮急了,在第三回合时,沐沐移动了一粒已经走好的棋子,硬说已经连起来是五个棋子赢了。兮兮不服,两人争了起来,兮兮:“你赖皮,刚才这棋明明放在这儿的,不可以再移过去了!”沐沐争辩说:“我刚才放了,我本来就是想放这儿的呀!”兮兮:“放好了就不可以动来动去,不能后悔的!”沐沐:“你刚才又没说不可以动。”沐沐生气地来向我告状。

  我问兮兮:“你们刚才有没有说好下好的棋子不能动?”他摇摇头,又连忙说:“特特上次说的,下好棋不能再动。”我又问:“那是特特在你们下棋前就说好的,对吗?”兮兮点点头,我又问沐沐:“如果兮兮下好的棋也动来动去,你同意吗?”沐沐想了想摇摇头。“那怎么办呢?”我问他们。他们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沐沐:“那我们说好,谁也不能动,怎么样”兮兮点点说:“好的。”说完两人又高兴地下起棋来,兮兮边说:“刚才那次不算,我们重新来!”

案例解读

1.学会与人交往,愿意在交往中接受建议。

争吵幼儿交往中不可避免现象,幼儿交往的一种《纲要》中指出:“儿童通过交往,逐步认识自我并接纳他人,初步了解会生活必须的基本行为规范。幼儿正是在争吵中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收敛自己,学会人交往的必要经验。

2.教师不做谁的“靠山”

当孩在争吵无法说服对方时,往往会找老师做自己的“靠山”,希望通过老师“权威”性的话语,帮助自己反败为胜,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如果老师经常充当幼儿的靠山,那就剥夺了幼儿参与交往的权利,也阻碍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幼儿学习交往的过程,同时幼儿在今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又会以争斗---失败---找靠山的方式来解决,这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案例分析与反思:

 1.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表现为,竞赛性的游戏增多了。当幼儿在游戏初期,往往会忽视游戏规则的建立,而在游戏过程中产生间题矛盾,引起争吵。作为教师,看到幼儿发生争吵时,最好做个旁观者,不要注重争吵的“胜”“败”的结果,而应该注意解决争吵的过程,帮助幼儿分析争吵中的是非,对错,同时帮幼儿制定一些游戏规则,要求幼儿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这样既可以使游戏顺利进行,又可避免“战争”的发生,让幼儿体验“和平共处”的愉快。

2.树立幼儿的自信心,鼓励友好交往

幼儿跑来告状时,老师应该鼓励他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已,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当然这种努力,不是靠争吵去解决问题,不靠武力去占有,去取胜,而让幼儿去寻找更好的方式行交往,让他们通过实践去发现,不争吵也能解决许多问题。老师可教幼儿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让幼儿对同伴要学会谦让,学会宽容,教幼儿学习处理纠纷的方式方法,让幼儿用协商的法来解决纠纷等,使幼儿与同伴的交往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交往能力。幼儿经过多次“战争”交往后,就会逐步学习和掌握--些办法,这就是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纲要》指出:“教育活动中心任务是,充分鼓励儿童参与活动,与同伴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内在意志与他人的外在要素互作用的产物。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多为幼儿创造一些交往的条件,让幼儿去交往去实践去锻炼,别在乎幼儿的“输”“赢”,重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做一个“赢得了”“输得起”的人。

3.抓住时机,促进幼儿共同进步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并且教师要全面关注幼儿的需要,力求促进幼儿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首页      案例分析:五子棋的PK(匡玲)
来源:无锡市康桥丽景幼儿园
创建时间:2022-10-18 22:17:22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