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材料观察与分析表 杨柳云
“促发幼儿有意义学习的科学探究材料”
观察与分析表
材料名称
|
丛林探险 |
适合年龄段 |
小、中班 |
设计者 |
杨柳云 |
|||
照片(3×4) |
制作方法(写明每一个制作步骤) |
所需材料(具体到材料的长、宽、重量、材质等) |
幼儿已有经验 |
可能引发的经验 |
新旧经验间的连接 |
|||
|
1、绿色kt板涂色。 2、裁剪白色蛋托,排列小路;塑料蛋托,排列小河;蓝色塑料瓶裁剪如图,制作湖泊。 3、用超轻黏土制作草坪、山丘,起点蘑菇、重点小红旗等装饰丛林。 |
1、 绿色kt板30*50厘米 2、 颜料:深绿、浅绿 3、 超轻黏土 4、 蛋托、塑料瓶 5、 胶枪、剪刀 乒乓球、毛线球 |
1、 乒乓球、毛球在平面上会滚动。 2、 可以用手、嘴巴让乒乓球、毛球动起来。 乒乓球是硬的、塑料的、圆的,有弹性;毛球是软的、毛线做的,能圆形,捏一捏也能变形。 |
1、 在凹凸不平的蛋托(小路、湖泊)中,乒乓球、毛球也能滚动前进。 2、 用嘴巴吹比用手推动更难。 3、 球会吹出蛋托,跑到地上,会用手等方式防止球坠地。 4、 初步感知吹气使得空气流动,推动球弹跳的现象。吹小球的不同角度、不同力度会影响球的运动状态。 |
1、 乒乓球在凹凸不平的小路、湖泊中更易吹动,毛球很难吹起来。 2、 吹乒乓球时,要用适中的力气吹,太大球会跑出去;太小球不会动。 3、 乒乓球从高处吹比低处吹更容易。 4、 当小球快吹出去,可以用手在旁边挡起来。 蛋托越大,越深,越难吹。 |
案例分析
1、 观察实录(白描真实记录,包括语言、对话、动作、行为等。以材料为媒介,观察并记录幼儿是如何基于他的已有经验来操作、摆弄、使用材料的)
洋洋拿到材料的第一反应是用手弹毛球、乒乓球,使它们前进。球很快到达终点。
他开始用吹的方式。洋洋先选了他喜欢的红色小毛球,轻轻吹,吹了很多次小球没有反应,换方向,增加吹的力气,毛球依然没有动静。他看了看我,我用眼神给予肯定,说了声:“加油,想办法再试一试。”他换了乒乓球,继续,轻轻吹,吹了几次,球轻轻地在蛋托里晃了晃,洋洋慢慢增加力气,球动起来了,跳到了前面的蛋托。接着,洋洋换了方向继续吹,他让小球从一个蛋托,吹到旁边的蛋托。
我问洋洋:“为什么乒乓球吹起来了,但是毛球不动呢?”洋洋手里握着两个球,捏了捏说:“因为乒乓球是硬的、塑料的、圆的,能弹起来;毛球是软的,可以捏的动。”球吹到了湖泊里,洋洋怎么吹,球都没有跑出去。他用手拿出来,放在了旁边最高的蛋托,吹了两次,球跳到了旁边的蛋托。他又拿出来放到高的蛋托,吹了一下,成功了。继续向前吹。
说完,继续吹乒乓球。每当小球前进一个蛋托,就会开心的喊“前进了”“我又成功了”。当力气太大,球跑了出去,洋洋起身去捡球。跑了几次后,球又要跑出去,洋洋就会马上伸出手挡在蛋托旁边。
2、 观察分析(结合《指南》、《纲要》等理论,针对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的言行,来分析幼儿通过材料的刺激获得了哪些新的经验,以及新旧经验之间的连接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指南》指出小班幼儿“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产生的结果”。洋洋在游戏中通过不停地尝试吹毛球、吹乒乓球,基于对这两种球的材质、软硬等特点已有了解,判断得出乒乓球更容易吹动前进。
太大球会跑出去;太小球不会动。每次很快从高处吹下,他发现乒乓球从高处吹比低处吹更容易。当小球快吹出去,他马上用手在旁边挡起来,防止小球跑到地上。
3、 调整建议(对于幼儿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失败、偏差等教师是采取怎样的对策进行调整和改进的)
材料调整:后期可以将蛋托设置成可移动,供幼儿自由调整关卡,促进幼儿对于空气流动相关因素的思考;提供辅助材料(吸管、挡板等),丰富的球类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