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谁的积点卡(陈芸)
案例分析:谁的积点卡
无锡市康桥丽景幼儿园 陈芸
观察时间:2022.9
观察地点:大二班(过渡环节)
观察对象:陈建璋(大班)
案例描述:
在过渡环节时,很多小朋友拿着他们的“积点卡”来兑换小奖品。积点卡上的印章是根据平时的表现印给他们的,积满相应的印章可以找老师们兑换奖品。当然,表现得好会获得印章,表现得不好也会扣掉印章。想要换小奖品的小朋友排着队叽叽喳喳地说着自己要换的奖品,陈建璋也混在里面发出刺耳难听的声音。在我停止兑换并对他眼神暗示之后,陈建璋立即噤声,将眼睛看向别处。但没过多久,他再次“嘚啵嘚、嘚啵嘚、噗呲噗呲”了起来,第二次,我采用了语言提示“陈建璋”,喊了他的名字后,他再次噤声。在孙一心兑换的时候,陈建璋再一次发出奇怪的声音。于是,我决定扣掉陈建璋一个印章。他没有说话,去拿了一张积点卡过来交给了我。就在我扣掉一个印章准备还给他再次教育他时,我发现,那张被扣掉一个印章的积点卡并不是他的,背面刻着“杨双瑜”的名字。我抬起头看着他,他和我对视之后立刻移开了视线,表情尴尬。我问陈建璋:“这是你的积点卡吗?”他不说话,我又问了一遍,“这是你的积点卡吗?”这时他还是不说话,只点了点头。我明白了,陈建璋是拿了别的小朋友的积点卡顶替。
案例解读:
1.积点卡能够促进幼儿养成好习惯,自我管理。
对于积点卡能够兑换小奖品的这一规则,幼儿们都很喜欢。因此对于相应的行为习惯或生活习惯等的规范也能够自觉遵守,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管理,久而久之,不仅能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能督促身边的小朋友。
2.积点卡的存放凸显出了一定的问题。
积点卡上一开始是没有姓名的,存放在小朋友自己的小柜子里,自己进行保管。但一些整理习惯还没有那么好的小朋友常常会将自己的小柜子弄得乱七八糟,积点卡、姓名贴也时常出现在地上。姓名贴上有名字很好找到小主人。但是积点卡上没有名字,找起小主人来有点困难。因此,小朋友们都会在自己的积点卡背面印一个姓名印章,或者贴一个姓名贴。这样不小心弄丢了也能找到小主人。陈建璋冒充扣章的积点卡也许就是一个粗心的小主人掉在了地上,被他捡走了。因此,怎么存放并整理自己的物品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引人注目”的小嘴巴里的声音
陈建璋嘴巴里不停地发出声音,而这些声音会让其他小朋友或是老师更加注意到他,在这些目光的加持下,他越来越起劲,会制造更多更响的声音继续引起他人的注意。
案例分析与反思:
1.内驱力比外在的动力更加重要
虽然说积点卡的设置吸引到了很多幼儿的兴趣,并且在积点卡的一些小奖品的“诱惑”下,他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行为。但是一些外在的吸引不是保持孩子兴趣和新鲜感的长久之道,对于像陈建璋这种平时表现没有那么突出的孩子,他也许会觉得既然小奖品离自己这么遥远,那努力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所以说内驱力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也要慢慢地将外在的物质奖励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奖励,不断加强孩子自身想要变得优秀的心态。
2.强化规则意识,削弱自我中心
陈建璋嘴巴里会发出声音,说明他不清楚现在是在干嘛,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则意识,需要帮助他们意识到当时的场景适合干什么。此外,由于嘴巴随意的发出声音吸引到了别人的目光,陈建璋变得更加激动,这可能和平时的生活模式有关。陈建璋一直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他就是妈妈的中心。生活里,经常“缠”着妈妈看看他、亲亲他,需要别人的“关注”,有些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可以分散他的注意力,增加他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用好的行为规范带动他,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有别,多为他人考虑,削弱自我中心意识。
3. 整理习惯的加强和归纳意识的增强
掉在地上的积点卡很容易被冒领,这个时候需要加强小朋友的整理收纳的能力,在平时多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说观看实际物品,引导幼儿自己讨论并投票出物品摆放的杂乱程度,画出小柜子整理摆放图,了解小柜子里的物品的摆放。整理归纳的能力不仅能提升孩子们的条理性,还能帮助他们不断获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