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来材往_-_瓶中取物新
材来材往——基于原有材料的优化
材料名称:瓶中取物 |
|
调整设想: 原有的取物小工具中有筷子、磁铁这两种工具,相较于这两种工具,筷子对于幼儿来说较为熟悉,因此在取物时大多数幼儿都会选择筷子,这样一来磁铁的秘密就很难被幼儿发现了,因此打算去掉筷子这一取物工具。 原先的材料全都一股脑的放在一个盒子里,这样就导致了第一,拿材料时很不方便;第二,材料的不同性质很难看出,因此可以做一个有很多小格子的收纳盒,方便幼儿拿取和观察。 |
|
1、 筷子一根 2、 磁铁一块 3、 矿泉水瓶一个 4、 塑料小圆片若干 5、 硬币若干 6、 铁质回形针若干 7、 铁质小夹子若干 8、 木质圆珠若干
|
|
幼儿行为实录(一) 彦彦小朋友成为第一个挑战者,见他把一小盒的材料一股脑的全部倒进瓶子中去,想也没想一下子就拿起了筷子,并且尝试把物品一个一个的夹了起来,在此过程中就只使用了筷子这一工具,丝毫没有考虑在一旁的磁铁,而是直接运用了最简单的方法。于是我提醒了一下:“彦彦,看一看我们除了有筷子这一取物的工具,还有什么呢?”“还有磁铁!”“那我们试一试用磁铁来取出瓶子里的物品吧!”
|
|
调整建议 |
将从材料、摆放位置以及记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调整。 1. 材料方面 1、 将筷子等物品去掉,只留磁铁这一种取物体的工具 2、 瓶子选用透明的塑料瓶较为合适 3、 瓶子的深度可以逐渐变化,开始时选用纸杯,慢慢增加瓶子的高度或者是增加瓶口有变化的瓶子。 2. 摆放位置 把原先混淆在一个盒子里的木珠、回形针、夹子等物品,一个一个地放进有隔板的收纳盒内。 3. 记录方面 增加记录表格和笔 4. 游戏玩法 原先玩法:把所有材料一起全倒进瓶子中,再一个个尝试取出来 调整玩法:把材料一个个的放进瓶子中,挨个尝试,并做好记录。 |
提供材料(制作方法)(二) 1、透明塑料瓶15cm*4cm*1 2、透明塑料瓶23cm*6.4cm*1 3、瓶口有变化的透明塑料瓶 4、磁铁一块 5、塑料小圆片 6、硬币(5毛、1毛) 7、铁质回形针 8、铁质书钉 9、铁质小夹子 10、木质圆珠 11、柄上是铁质的塑料小夹子 12、里面含有铁丝的毛根
|
|
幼儿行为实录(二) 琪琪小朋友来科学区进行挑战。首先拿起了回形针放入瓶中,拿起手边的磁铁开始慢慢的“引导”回形针向瓶口走去。不平整的瓶壁给挑战增加了些许难度,有好几次因为一个“小弯道”回形针掉落了下来,但好在塑料瓶是透明的,只见琪琪小朋友十分专注的一边透过瓶子看着瓶壁上回形针,一边拿着磁铁慢慢的挪动,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尝试,小小回形针终于“依靠”着磁铁,成功的从瓶中取了出来。
“我成功啦!”琪琪小朋友开心的向我展示她从瓶中取出的回形针。我回答道:“真棒!把你挑战成功的物品来做个记录吧!”于是琪琪小朋友拿出放在一旁的记录纸,在回形针那一栏上打上了勾勾。
等琪琪小朋友全部把物品挑战完并且做好记录后,我们拿起记录纸一起探讨了起来…… “琪琪,你说,有哪些物品是可以被磁铁吸引上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呢?”琪琪拿着记录纸观察了一会儿说道:“我发现只要是铁质物品就可以被磁铁吸住,其他的就不能被吸住了。” |
|
思考: 在第一次的玩法中,我提供的取物工具有筷子、磁铁。但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来说,筷子是他们最常见、使用最熟练的工具,因此都会选择最熟悉的筷子来进行瓶中“夹”物。于是在材料调整后就把筷子这一工具去掉了,并把需要取出来的物品放置在有一格一格的盒子中,这让幼儿能够很清晰的观察到物品的材质等方面的特征,并且还增添了记录纸,让幼儿通过记录哪些物品是可以被磁铁吸住的,哪些物品是不能被磁铁吸住的,观察分析他们之间共同的特征,从而发现什么物质的材料是可以被磁铁吸住的,什么物质的材料不能被磁铁吸住。通过对材料的操作产生新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