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陈丽娟)
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无锡市康桥丽景幼儿园 陈丽娟
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并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指南》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深刻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真正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才能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让其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在科学领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幼儿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意识。
一、玩一玩——引发科学探究意识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让幼儿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多动眼看一看,多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1、玩中学的科学活动。
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中,我准备罐子、乒乓球、羽毛球、纸杯、积木等,让幼儿先猜想一下,哪些会滚动起来?孩子们回答十分踊跃,在孩子们的欢声雀跃中,我说:“我不知道你们谁说的对,怎么办?”幼儿大声说:“试一试就知道了。”于是,我让每位孩子拿起准备好的物品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看它是否会滚。把会滚的物品放进绿筐里,把不会滚的物品放进红筐里。孩子们听到可以玩一玩这些东西,兴趣一下子就被提升起来,个个将准备的材料一个接一个地尝试着,在活动中,也不要老师过多地指导、参与,孩子们几乎都能非常正确地找到会滚动与不会滚动的东西。
幼儿对“滚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幼儿尽情地玩,既满足幼儿好奇、爱玩的天性,又能引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意识。幼儿通过在玩中的观察、玩中的发现、对于发现尝试做记录,从而发现物体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自主构建了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样做既保护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又可以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看,使用这样的方式,比老师手把手去教孩子获得知识、能力的方式要更佳。
2、玩中乐的科学活动。
在科学活动《小火箭上天》中,我设置适合中班幼儿喜欢的动画片人物——慢羊羊不会发射小火箭的问题情境贯穿整个活动,先抛出问题,再引导幼儿通过自身探索的方法逐步解决问题。小火箭上天PPT的呈现能非常形象地让孩子直观地感受空气流动形成的风力,推动“火箭”飞上天的。在活动中教师充分显现出以幼儿为主体,放手让孩子进行探索,并进行有效地提问,引导幼儿探索拍打瓶子产生风力推动“火箭”上天,整个活动中,孩子一直在拍打瓶子,专注力很强,都在不断尝试可以怎样让自己的小火箭飞得更高,大家你追我赶,活动中扬起一阵又一阵孩子获胜时发出的欣喜笑声。
二、做一做——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
在科学探索区中,我提供了食油、水、透明杯子、搅拌棍等材料,让幼儿玩“水油分离”的小实验。活动开始我首先出示油和水的透明杯子,抛出问题:“把油倒入水中,或把水倒入油中,用力摇一摇、搅拌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孩子们猜测情况后,引导幼儿动手实验,获得正确的答案。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投入, 大家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油在水的上面。”“一开始油和水混在一起的,慢慢就分开了。”“我用力搅拌也不能将油和水混在一起。”“太神奇了!”“真好玩。”孩子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边玩边说着。
水,历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而醋和油又是孩子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调味品,将孩子们熟悉的醋和油倒入水中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呢?这一个活动就是从孩子们所熟悉的材料入手,让孩子进行尝试、操作,发现有趣的现象:醋倒入水中可以和水混合在一起,而油倒入水中后却是隔离的,不能混合。从而知道菜汤上为什么会漂浮着一层油;放入醋菜就变色的原因。
活动充分挖掘孩子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探索活动,迎合孩子的喜好,因此孩子在活动中积极动手操作材料;大胆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教师为孩子营造了一个非常轻松愉悦的探究环境,让孩子主动探索、研究。正如《指南》中强调的: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应该给予幼儿科学探究的机会,耐心等待幼儿自己解决遇到的科学问题,鼓励和支持幼儿因坚持自己的主张而增加的探究过程。通过活动,孩子们积累了水油分离的知识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小常识,同时也激发幼儿科学的生活意识。
三、动一动——积累科学的生活经验
因为孩子的认知是具体、感性的,因此,我们要为幼儿创设真实性的教育环境,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平时,我们常常提到空气,那空气到底在哪儿呢?因此,我设计了《空气藏哪儿》这节科学活动。让幼儿通过捕捉空气、吹泡泡、捏鼻子、魔术:手帕不会湿等游戏,把抽象的空气概念具体化,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作用很大,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它。
其中魔术表演:“不会湿的纸巾”,最受孩子喜爱。先教师表演,将纸巾放入一只透明的玻璃杯中,然后放入水中,让孩子猜测是什么原因?有的说“水少”;有的说“纸头在上面”等等,在孩子满心疑惑中,让孩子自己尝试实验“怎样做纸巾不会湿。”引导寻找“为什么不会湿的原因?”
实验穿插整节课,使孩子在比较放松的环境中获得新知,用自主的行动自己的不同感官来体验现实的东西。实验极大的调动了幼儿的探究欲,动手操作欲。《指南》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于幼儿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我们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老师给以启发和帮助,使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在有趣的活动中,揭开身边的科学秘密,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让探索的乐趣存在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形成一定的科学生活经验,启发孩子们寻找到了空气躲藏的地方如:气球里、人“肚子里”、汽车轮胎里、羽绒服里等等,更加深刻体会到了“空气无处不在”。
四、学一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指南》中提出:“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敬畏自然。”因此,我们提倡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科学活动所需要的活动材料,能让幼儿人人动手进行操作试验,观察试验结果,记录、表达、交流试验的过程,让幼儿体验试验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探究生活事物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在《气球火箭》科学活动中,提供气球、吸管等材料,让幼儿自制气球火箭,让幼儿通过制作及探索中,感受气球里的空气往外排出时会产生反作用力,让“火箭”飞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主动探究的愿望,并从中体验快乐。
选择幼儿生活感兴趣、常见的类似火箭升天的现象让幼儿观察,拉进了幼儿与科学的距离,让幼儿觉得科学并不遥远,非常亲切。操作气球飞天,简单易行,让幼儿看小现象,而懂大道理。幼儿通过简单的气球吹气操作,了解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即火箭升天的基本原理。探究是无止境的,在短短的一次活动中,或许不能让幼儿的探究能力有很大提高,也不能获取有关航天的所有知识,但如果能让幼儿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且想继续探究下去,就达到了科学教育的目的。
正因为幼儿科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注重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身边的科学是探究活动的源头活水,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生活,这就要求幼儿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肥沃的生活土壤中去收获和成长,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深刻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真正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才能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让其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在科学领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在幼儿一日的生活中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还蕴含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如幼儿在走平衡木时,可以引导他们边玩边用什么办法使自己走得更稳?在早餐吃鸡蛋时,启发幼儿想一想怎样让鸡蛋立在桌子上?在建构高楼游戏中,鼓励幼儿寻求建得又高又稳的方法等等。作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们的探索火花,把握教育的契机,去耐心倾听孩子们在说些什么,捕捉孩子们的兴趣所在,揣摩孩子们的需求,让幼儿体验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许多帮助,科学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离不开科学等等,这些科学的意识与情感对幼儿是终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