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小班科学区材料(张骅)
玩中学科学
——巧设小班科学区材料
康桥丽景幼儿园 张骅
小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是影响幼儿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的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指导。在材料投放时,教师不仅要顺应幼儿兴趣,选择适宜材料,也要智慧地设置简单操作,诱发他们的有效探索,让不同能力的幼儿收获成功体验。《指南》强调“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避免“讲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等不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活动设计。在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摆弄游戏材料,在玩中学,通过“玩”来激发他们求知的动力。
关键词:小班 科学区材料 适宜
1、 材料外形的吸引性。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可见,有趣的
材料提供直接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育人观念,教师能否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一旦离开操作,他们的注意和思维就会发生转移。材料外形的吸引性对于促进幼儿在科学区活动中主动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区的材料与益智区、生活区、美工区等区域相比较,童趣上欠缺点。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仔细研究材料,合理而适当地改变材料。为了帮助幼儿比较、理解物体的轻重,我们在科学区里投放了天平秤,一开始还有幼儿把几个砝码拨弄来拨弄去,玩了几次后,再也没有幼儿去选这份材料了。显然,孩子们对天平秤失去了兴趣。我们开始在材料上动脑筋,通过外部改造来增强吸引性。首先,将天平称的两端用木块加长,顶端分别加上大圆片(当作座椅),用轻重不同的小动物玩具代替砝码。孩子们在跷跷板两边的圆片上自由摆放各种小动物,看看哪头低哪头高,比比谁轻谁重,还尝试让跷跷板保持平衡……玩得不亦乐乎。在这样一个“玩”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求知欲被完全激发出来,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虽然在自己的操作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结果,但真正体验到了科学带来的乐趣。
2、材料形式的操作性。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方法要采用启动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动手动脑可使手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使材料既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又能促进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在科学区提供的材料就应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可操作性并不是指材料仅仅可以供幼儿摆弄,而是指要让材料通过幼儿的操作与探索,从半成品材料变成成品材料。也就是说,只有材料经过幼儿的探究,最终成为一样成品,这样的材料才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生活中孩子们容易被各种声音吸引,有时个别调皮的孩子喜欢敲敲打打制造出各种声音引起老师的关注。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兴趣点,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带盖的空罐子,同时还提供了芸豆、红枣、小石块、钥匙、棉花、纸片等材料,请幼儿尝试做一个会“唱歌”的罐罐。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从发现装进一颗豆就能让罐罐“唱歌”的惊喜,到同伴间相互猜测罐罐里装的是什么,再到同样是在罐罐里装了东西,为什么有的罐罐有声音,有的罐罐没有声音,每一个环节都是具有挑战性的,而这种挑战性在他们得到答案后都会产生发现的小惊喜。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乐于参与,喜欢操作,沉浸在做一做、听一听的乐趣中。
3、材料选择的生活性。
小班幼儿接触到的生活范围比较小,生活经验薄弱。而且他们的观察水平低,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有困难,不善于整体或多角度地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他们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判断和感知周围世界的。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因此,社会和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要注意使用好大自然、社会这一活教材,选择内容要体现生活性。在投放活动材料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或者是根据生活经验能够迁移便能感知来投放适宜的材料。
小班幼儿刚入园,由于受适应期焦虑和不安情绪的影响,个别幼儿会出现揉眼睛、挖鼻孔、咬指甲等不良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我的五官”相关材料,引导幼儿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愿意探索人体五官的奥秘。这份材料是非常适宜的,幼儿可以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认识自己的五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为了增强幼儿操作的便利性和趣味性,我们选择了磁性材料供幼儿操作。
模仿成人是小班幼儿习得各种经验的重要方式。幼儿科学探究的材料不一定都呈现在科学区,还可有意识地投放到角色区。如“刷刷乐”游戏,我们把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刷子(鞋刷、牙刷、奶瓶刷、马桶刷等)投放到幼儿喜欢的“娃娃家”,让幼儿在自主观察、使用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刷子的特点和用途,感受生活中工具的多样性。正如“做中学”九大原则中所倡导的,教师确立的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并不是涉及到高科技的深奥的内容才称之为科学。
4、材料内容的聚焦性。
小班幼儿以单向思维为主,材料的材质不应太多,过多的材质,幼儿容易产生混淆,不能完全记住。科学区里做了一个“摸箱”,为了让幼儿感知软硬、光滑和毛糙,我投放了大量的材料,如海绵、钢丝球、刷子、瓦楞纸、乒乓球、实心小球、积木、小石块、羽毛等混放在一起。当我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就发现了问题,他们对一大堆的材料无法正确判断,甚至有些材料的名称都不知道。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重新将材料归类,将软硬不同的放一起,将光滑和毛糙的放一起,同一类材料在数量上适当减少一些。幼儿通过与不同材料的互动、成功感知了物体带给人的软、硬、光滑、毛糙等不同的感受,并能积极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既积累了生活经验,又提高了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看来在小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投放的材料不用面面俱到,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投放幼儿容易认识和表达的材料,这样幼儿的经验才会获得提升。
5、材料数量的充足性。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很容易因物品的归属问题引发争执。这就提示我们提供的材料应人手一份,使幼儿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操作和观察上。如在“小兔蹦蹦跳”这份材料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大草地”场景,用不同材质(乒乓球、海绵球、泡沫球)的球装饰成的小兔、高低不同的纸杯、吸管等材料,让幼儿探索怎样帮助“小兔”从一个纸杯跳到另一个纸杯,不断前进。由于“小兔”只有三个,幼儿都想把它占为己有。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完全在“占有”上,根本不去探索吹气的方向、力度与弹跳效果的关系,材料的公用成了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干扰因素。
总之,小班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师是幼儿背后的支持者。在科学区活动中,适宜的材料承载着教师对幼儿发展的期望,材料应符合幼儿的年龄需要、满足不同的个性化需求,让幼儿在主动选择材料、独立操作材料、专注探究材料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巧投材料,引发主动——例谈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策略》张丹——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