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幼儿兴趣,引领幼儿发展 李娜
追随幼儿兴趣,引领幼儿发展
——浅谈主题背景下的幼儿园环境创
无锡市康桥丽景幼儿园 李娜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应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因此,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主、丰富多彩、多层次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的环境,使孩子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关键字: 幼儿园 主题 主题墙 区角环境
环境是“隐形”的老师,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而洛扎洛夫认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间接的、含蓄的暗示”,他还表示“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是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这些所谓的多元环境,自然也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区域游戏环境。近期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可爱的动物”,在这个主题里,我们和孩子一起经历愉快的、惊奇的、好玩的动物王国之旅。在我们的主题开展中如何创设环境;如何让幼儿与环境有效互动呢?自从主题开展以来,我们对主题下的环境区域创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发挥主题墙的对话功能,呈现孩子学习的过程。
陈鹤琴先生说过:“室内布置应以儿童的成绩为主,儿童画的图画、剪的剪贴、做的纸工、泥工和其他手工,都应该陈列出来,这样才可以鼓励儿童。”因此我们选择主题墙布置内容时,不是将主题所需要的内容用同种方法展示,而是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点、实际情况,来展示他们不同阶段的作品,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我们将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的动物调查表布置于主题墙。哪些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哪些动物生活在海洋里?动物是怎样冬眠的?哪些是食肉动物?在调查表的统计中,孩子们想知道的问题呈现在我们的主题墙饰上。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简单的、图文并茂的科普常识展现在孩子们眼前。伴随着幼儿对动物的探索,我们有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参观野生动物园、创意动物造型、海洋真奇妙等等,逐步丰富的班级主题墙饰。
参观动物园时,孩子们发现了猛兽区、食草区、湿地动物区等等,每个区里面都是哪些动物呢?……孩子们通过自己走走、看看的方式发现其中的秘密,原来老虎狮子都是猛兽,斑马长颈鹿都是食草动物,天鹅鸭子是湿地动物。那它们都爱吃些什么呢?跟随孩子们的问题我们开展了活动并在主题墙上展现活动的痕迹。
“天冷了,动物怎样过冬呢?”,我们让孩子一起参与寻找答案,在其中一面主题墙上布置了一棵大树,孩子们找到答案后就可以把动物图片贴在相应的地方,这就为幼儿寻找答案设置了情景。孩子们发现了蚂蚁、松鼠喜欢“存粮食”、熊、蛇、青蛙喜欢“冬眠”等过冬方式。孩子在这样找一找,贴一贴的活动中成就感得到了提升。
“老师,这个蛋怎么这么小啊?”“这是谁的蛋?”“我吃过大鸭蛋。”“我还知道恐龙蛋!”随着孩子兴趣点的转移,我们的活动与墙式也同时跟进。伴随着孩子们的兴趣,《谁会生蛋?》、《找找这是谁的蛋》的展示成为小版块的主要内容。
主题墙体现了主题活动的轨迹,在展示幼儿活动的同时也是活动的延伸与发展。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间总是喜欢聚集在主题墙前,介绍自己的作品、讲述自己的创作想法,在与墙面的互动中获取更多对动物的认知经验。
二、创设丰富有趣的区角环境,引导孩子主动探索。
区角环境是一个游戏环境,在投放游戏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考虑的是孩子的喜好和感觉,使他们创设游戏的内容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源泉。当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随着孩子经验的丰富,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根据孩子的兴趣所在,我们结合动物的主题创设并丰富了阅读区、美工区、小吃店、表演区、建构区等游戏区域,供幼儿进行活动,这些区域材料哪里来?一方面,老师自己收集、制作。另一方面,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请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如有关动物的图书、卡片、拼图等等。家长的参与一方面可增进家园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可有效的吸收家长资源,取得家长对我们教学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1、 围绕主题活动,创设相适应的区域环境。
在这个主题开展之前与家长一起收集了很多动物卡片,因为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大部分孩子都认识了,他们就很有兴趣,“这是XX,那是XX。”“我在动物园里看到过的。”“老虎喜欢吃肉。”这些东西贴近孩子的生活,为孩子们所熟悉,孩子之间就更能轻松、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遇到不认识的动物,他们也会来问问老师;我们还在阅读区中提供了“动物朋友”的书,里面的内容是老师刚讲过或者正准备要和孩子一起看的,孩子拿到书就会找找、讲讲书中老师讲过的故事、看看一些有关动物的小常识,翻翻书里还藏着什么有趣的内容,既复习了动物知识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在建构区的活动中,我们提供了小动物、泡沫积木、插塑、花片等等,孩子用连接、围合的方法帮小动物围起了房子,围了几天的房子孩子们不满足了,我们便抛出问题:小动物想去朋友家做客怎么办呢?谁来帮助小动物?孩子们很聪明,想办法利用各种材料在每个小动物的家与家之间连接起小路,小动物想打扮一下自己的家,谁有好办法?孩子们想到用花片打扮小动物的家,还用上了排序的本领,孩子们的创意真是无穷的。
2、 结合主题活动,创设孩子喜欢的区域环境。
我们班的孩子对美工特别感兴趣,我们就在美工区提供了光盘、毛根等材料,“光盘造型”:利用废旧光盘创意小动物,体验创意带来的乐趣。“毛根变变变”:孩子用毛根卷一卷、弯一弯,可爱的小动物就变出来了。做出来的小动物就只能陈列在玩具柜上吗?我们便思考:怎样让孩子有兴趣?让孩子能玩起来?我们将做出来的小动物、小饰品投放在表演区,孩子们玩得就开心了,也愿意主动去表演。我们还特别注重隐性环境创设,如:添加在桌面上可折叠的折纸步骤图,在墙面上可替换的图示,让孩子更为直接、形象的掌握动物折纸的步骤。我们在美术区域活动中也积极的采用了绘画、剪贴、泥塑、创意等多种方式让孩子发展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美术鉴赏力。如创意活动“手套动物造型”、“百变松果”结束后,我们将材料投放进了区角,孩子在美工区中继续探索、创意,孩子们对美术区的活动兴趣也达到了制高点。孩子们在美工区还自制了小动物的头饰和各种服装,放进了表演区。然后按照故事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区中他们自由分配角色,带着头饰,听着音乐边唱边表演。幼儿在宽松、自由、民主、愉快的气氛中,自由的思索,大胆的想象,主动的选择。
最受我们小朋友欢迎的区域莫过于“小吃店”了,因为这里温馨、安全,有亲切熟悉的味道:仿真的厨具、成品蔬菜、各种水果果汁、诱人甜点……舒适随意的氛围让小朋友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选择和品尝。孩子们完全融入到熟悉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在呈现生活经验的同时又满足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真实生活物品引发了他们的认知冲突和情感共鸣。随着主题的开展,我们小吃店推出了小动物造型蛋糕,这一来,顾客又来了兴趣,店里的服务员都忙得不亦乐乎。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我们小吃店里的食物都是现成的,有客人来了,服务员只需拿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就导致厨师和服务员都没事可干,他们只能在那里不停得摆弄这些逼真的食品。后来经过讨论,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半成品和废旧材料,如剪刀、皱纸、海绵纸、彩泥、蛋糕盒等,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孩子们发明了可爱的动物便当盒,厨师还可按客人的口味做各种不同的陷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活动需求、创造需求等得到了满足,能力得到了发展。
小吃店的品种也在随着“讨论---实践---再讨论”这一过程不断增加着……孩子到了中班,角色意识有所增强,他们不再象小班孩子那样,主题的产生完全要依赖于逼真的材料诱导,能够在游戏中反映一些成人的劳动和生活的内容。
环境,作为一种幼儿园的“隐性课程”,不仅能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与兴趣,还有利于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动手动脑,积极的思考,增加幼儿的感性经验,增进他们的相互交往,促进游戏进一步发展。有效的墙饰环境,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孩子的主体性在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在与墙饰的互动和对话中,幼儿的兴趣更浓厚了,学习更主动了,在创设主题墙饰的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在与区角环境的互动中,孩子们在游戏中通过亲自摆弄、操作去感知事物,增长知识经验,他们没有负担,不当陪客,不用等待,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而且经过自身努力达到的进步和需要的满足,又进一步激起他们主动活动的动机,产生更高级活动的需要,促进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创设与主题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丰富的,每一步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体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参与、学习的写照,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教师与孩子的智慧、劳动和创造。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幼儿园墙饰设计与制作》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互动》
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及其教育功能的研究》
4、幼儿教育《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