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的陀螺 李娜

旋转的陀螺

无锡市康桥丽景幼儿园 李娜

案例实录:

课间活动时,我发现三五个小朋友拿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塑料小陀螺趴在桌子上玩,几个小脑袋碰在一起,围着指手画脚、跃跃欲试。嘉嘉看我在一旁站着,就仰起脸来问我老师,它为什么能转?我俯下身去抚摸着他的头说你动脑筋想一想,看一看,玩一玩吧嘉嘉选了一只蓝色的陀螺,边玩边大声地说我的陀螺转得最。洋洋不服气地说我的最。洋洋拿着粉红色的陀螺,各自转着陀螺进行比赛。第一次洋洋赢了。嘉嘉说再比一。两人继续比着。这次嘉嘉的陀螺只转了两三下就没劲地停在了一边,眼看着洋洋的陀螺就要赢了,他很快伸手拍了一下粉红色的陀螺,让它也停下来。洋洋非常生气,拿了陀螺走开了。嘉嘉玩了几次后,发现自己的陀螺始终没能转得更快一些。他又借了栋栋的陀螺玩,但每次都没能使陀螺转得更快一些。第二天,科学探索区活动时,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你了解陀螺吗?想玩陀螺吗?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七嘴八舌的提出了疑问。孩子们开始讨论,出主意,有的说,回家问爷爷;有的说,回家问爸爸等,最后我决定给家长写一封信。内容如下:

尊敬的家长您好:

陀螺是我们小时侯玩过的民间游戏,现在我们的孩子想玩,也都想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玩陀螺?怎样制作陀螺?你们能帮助他们找答案吗?

谢谢!

老师

我把这封信发给了每一位小朋友,他们带回家后,让他们的父母、亲戚都看一看,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陀螺的由来。在以后几天里,老师、家长和孩子们都投入到了搜集有关的资料中。我让孩子把爸爸、妈妈写的纸条拿给老师看。有的家长交来的纸条上写着我从中央电视台的《走遍中国》节目上看到木球、马球、曲棍球都是从维吾尔族一个叫莫达里娃的地方起源的,不知道我们玩的陀螺是不是从那里传来的;有的家长拿来了一本《山东教育》,上面写了一篇关于陀螺制作方面的文章。家长们的纸条上各抒己见,看着一张张纸条,我又问孩子们小朋友们拿来的陀螺好玩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呀?孩子的脸上马上洋溢起兴奋的表情。我又说制作以前,你们必须仔细观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我还没说完孩子们的小脑袋又碰在一起,去观察前几天拿来的那几个陀螺。为了让孩子们都能观察到陀螺,我事先制作了几个用纸板、火柴棒制作的陀螺给他们看。孩子们一看又有了新的陀螺,观察的更仔细认真了,积极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有的还把陀螺的种类和形状都说了出来。我抓住时机告诉他们,陀螺样子都像圆锥形,这样才能转的快而稳。星期五的上午,我园家长开放活动,我班开展了亲子活动制手捻陀。孩子们的活动角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材料(酒盒、瓶盖、废旧塑料、铁丝、火柴、小竹棒等)。孩子和家长制作的都很投入,不一会儿,各种各样的陀螺在家长和孩子们的配合下制作出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的陀螺在桌上飞旋起来了。这时,我关注到嘉嘉也和妈妈一起自制了一个彩色的陀螺,这些陀螺的捏柄比塑料小陀螺更细一些。(用牙签做的)可能是因为自己做了新陀螺,他又很有兴致地转着陀螺玩。可是新陀螺还是没能很快地在嘉嘉的手中转动起来。同伴们的陀螺在桌上飞快地转动,嘉嘉皱着眉头坐在一边看别人玩。一旁的皓皓正用小手捏着陀螺的捏柄准备让自己的陀螺飞快得转动。他妈妈指了指皓皓的手说嘉嘉,别着急,你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转陀螺的嘉嘉从皓皓转动的手中似乎发现了什么,小手学着他的样子朝着顺时针的方向转动了好几下。他又一次试了试自己的陀螺。因为动作生硬,陀螺还是从手指间跑了。接连试了好多次, 嘉嘉的小陀螺终于像飞碟般地转起来了。嘉嘉乐坏了,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片刻后,他又试了一下以前没有玩起来的塑料小陀螺,居然也转开了。兴奋不已的嘉嘉一直开心地玩着陀螺。孩子们欢呼着,雀跃着,神采奕奕的相互观摩、交流着陀螺的制作过程。家长们看到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的陀螺在飞旋,成年人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最后,孩子们还把自己的陀螺放在活动角里,互相欣赏着心爱的陀螺。

分析与反思:

孩子是天生的科学。他们对生活中各种现象都很感兴趣。《指南》

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日常的科学探究也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探索能力。活动中,我一直在寻找机会,让孩子学会观察思考、交流合作。这次偶然的课间活玩陀游戏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我发现小小的陀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我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兴趣所在玩陀螺、了解陀螺。我认真分析的游戏价值:陀螺是民间游戏的一种,具有健康、娱乐的作用。会给幼儿的活动渲染上种种独特的色彩;许多废旧的物品可以制作出形式多样的陀螺;可以利做媒介,加强家园的联系;能促使师生互动,师生同乐。于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点,我在科学探索区生成有趣的陀这一游戏活动。制作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锻炼手和脑的协调的过程。怎样才能发挥孩子们的动手动脑的意识。又怎样才能发挥家长、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次,正赶上星期五我们园家长开放活动,我想到了利用制手捻陀搞一次亲子活动。对孩子们的亲子制作,以家长辅导孩子们动手为主线,教师加以引导为辅线,让这次活动开展的丰富多采,有滋有味。孩子们不但掌握了不少有关陀螺的制作和玩法知识,而且亲子同乐其乐无穷,孩子们也从玩中得到快乐。在这次生成的活动中,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学会了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学会了怎样和家长、同伴去沟通、交流;也不断和教师、家长、同伴发生互动,密切了关系。同时,发展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幼儿从这次活动中体验到快乐。活动中,教师关注到了孩子的兴趣点,并能让幼儿顺应兴趣去发展,也及时的设定内容和目标对幼儿生成的新的活动给予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对生成活动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探索。

《指南》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要善于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我觉得:案例开头教师的指导行为带有被动适应的倾向,而后面部分的行为则都是教师自觉意识下发生的,是积极主动地适应。但是,不管是被动适应,还是主动适应,最终都反映了教以幼儿为的教育观念。从一次偶发玩陀生成活动中,我反思总结出了几点好的做法:

1、经验与技能是影响幼儿能否学习和继续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幼儿的任何一个学习活动都需要经验与技能的支撑。案例中的嘉嘉由于第一次没有掌握好转动陀螺的技能,所以满腔热情的他在与同伴进行比赛时一度受挫。在经历了破坏同伴的陀螺,又多次重新选择陀螺后,终止了自己的探索活动。作为教师在组织活动前要对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好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的尺度,充分运用幼儿的已有经验来帮助他们进一步获得和提升新经验。

2、材料投放讲究引导性。材料是幼儿进行探索的前提条件,在提供材料时既要考虑他的教育价值又要讲究引导性,这种引导不是语言引导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线索。教师第二天在探索角里投放了材料,引导幼儿在亲子活动中自制捏柄的陀螺,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因为捏柄细,对于那些像嘉嘉一样没有掌握旋转技能的孩子来说操作难度更大。嘉嘉就在玩新陀螺的失败中冷静下来,逐渐认识到不是陀螺的原因,并通过妈妈的引导,发现了同伴转动陀螺的方法。

3、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案例中的嘉嘉最后是在观察同伴转动陀螺的过程中发现了转动的秘密。因此在经过实验和操作之后,教师要组织幼儿间开展交流讨论,积极鼓励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发现。使幼儿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梳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同时也通过幼儿间相互启迪,分享经验,促使幼儿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新的知识经验,有效促进幼儿认知的主动建构。

首页      旋转的陀螺 李娜
来源:无锡市康桥丽景幼儿园
创建时间:2021-11-02 12:28:10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