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成长(张骅)
在探究中成长
——大三班户外生成活动探索 张骅
《指南》中提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和发现。”在陪伴竹笋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让幼儿行动”,支持幼儿拿资源“做事”,将课程资源转化为幼儿的经验,从而带来高品质的学习。
一、资源的价值
“竹笋成长记”的探究开始于春天,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历经两个月的户外观察活动中。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们持续探究了那么久?我想,参与见证一个生命的诞生、成长和死亡,这个过程本身也许就是答案。生命的力量,最为强大,也最为动人。孩子们走进自然,贴近生命,在环境里、行动中获得经验,这一切追根究底,离不开资源。幼儿园的小竹林,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没有孩子时,它只是园中一隅小景,孩子们走进去,它就成了一座天然的学习宝库。孩子们在其中散步、玩要、观察、探究,小竹林里的一切就变成 了课程资源,产生了教育价值。
小竹林里竹子多,孩子们的视线落在碧绿的竹子上,我们就有了“幼儿园的小竹林”这一主题活动。竹子研究完了,低头看,竹笋冒出来了,我们就观察研究竹笋,仔细地把竹笋里里外外研究一遍;竹笋长高了,我们就去发现它的生长规律;竹笋死了,我们就向周围看看,找找原因,挖开泥土,研究竹笋生存的环境,发现藏在泥土里的秘密;竹笋长成新的竹子了,我们就拥抱它们,留下许多生命的感悟。这一切,是那么的自然。
二、幼儿的收获
孩子们陪伴着竹笋朋友一起成长,见证了竹笋完整的生长过程。他们与竹笋进行了一系列的互动,在观察与探索的行动中,资源转化为孩子的经验。
第一,他们学会了多感官参与探究,除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还有听一听、剥一剥、挖一挖……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引领着他们从外到里,从上到下,从小到大,从粗浅到精细,有序地获得关于竹笋的知识经验。
第二,孩子们习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对竹笋的发现不断带来新的问题,问题引发猜测,有了猜测就需要不断去思考、去辩论、去调查、去测量、去求证;有了困难就与同伴合作解决;想知道答案就积极主动地收集信息。在持续的发现后,孩子们了解到记录是收集、处理信息的有力工具,于是创造性地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通过图画、数字、图表、符号的方式,给自己记录的信息赋予独特的价值,得出的结论也乐于与大家分享。
第三,孩子们在探究中释放情感。竹笋破土而出,他们惊喜、好奇;竹笋长大了,他们兴奋、期待;竹笋死了,他们困惑、失落;竹笋长成竹子了,他们喜悦、满足;要离开了,他们依依不舍。他们对竹笋的爱,对竹笋的了解,使得他们说起竹笋就滔滔不绝,能随时随地与同伴、教师、家长交流、表述竹笋的成长经历及自己的发现。他们知道了不是每一个诞生的生命都能顺利成长,有生就有死,感知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幼儿园的小竹林是孩子们学会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课堂,竹笋朋友,把爱的情感深深地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三、教师的感悟
在春天接近尾声之际,我们有幸走进竹笋成长的故事里,和孩子们一起来发现小竹林中竹笋的秘密,一起感知、 探究、惊喜……在这段发现之旅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事,就是与孩子们“在一起”,与孩子的视线相连,情感相依,坚定地、持续地支持孩子。自始至终尝试着和孩子们建立了一种“问题互动式”的默契,有问有答,有研有究,有思有想,有做有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
另外,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也感染和带动了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小竹林里的一笋一竹、一虫一土都是孩子们探索的资源,不能轻易放过每一个深人探究的机会,要做孩子们的探究伙伴和榜样。孩子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认真倾听,积极回应,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发自内心的鼓励都能支持孩子探究下去。孩子有了发现,我们也低下身去,和他们一起趴在地上认真研究,和他们一起发出惊叹的声音。“走吧,我们一起去看看!”“咦? 为什么会这样?”“我是这样想的,你呢?”“我们得怎么做?试试看吧!”这些话语,得到了孩子们积极的回应。
探究中的每一次讨论都是一个经验获得的关键场景。孩子在表达、在动脑筋,我们更要思考,及时抓住他们对话中的关键因素,帮助他们梳理逻辑关系,适时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才能促进新经验的形成。孩子们记录自己的发现,我们则认真记录下每一个小活动中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活动后根据《指南》分析其中的关键经验,班内两个老师一起思考、讨论,理清思路,更好地指导孩子下一步的探究,实现经验的深化。
户外生成活动从关注生活、关注幼儿、关注环境入手,收集幼儿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收集自然界中有趣的科学现象,“求真、解放、游戏、体验”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成生成活动所特有的价值和追求,为幼儿科学探究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