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瞌睡虫”的秘密(陈芸)
案例分析:“瞌睡虫”的秘密
无锡康桥丽景幼儿园 陈芸
案例实录:
在今天的科学活动中,我一改以往“开门见山”的方式,拿出准备好的“瞌睡虫”材料,利用一个“谁是瞌睡虫”的故事导入,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当我问到:“到底盒子中谁是瞌睡虫,最喜欢睡懒觉呢?”,孩子们早已按耐不住好奇的心情,纷纷猜测起来。看到孩子们对这个“瞌睡虫”的秘密非常感兴趣,我就请孩子们回到座位自己探索。聪明的宇森第一个冲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知道谁是瞌睡虫啦!”孩子们都叫起来:“长颈鹿是瞌睡虫,怎么也起不来!”,于是我问孩子们:“那为什么长颈鹿起不来,而其他的小动物就能起来呢?你们看看其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孩子们认真地探索了起来……
分析与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到兴趣和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要及时创造幼儿自我探究的机会。有了这样的好奇心也提高孩子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使认知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以往,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总是会乐于先告诉幼儿一些答案,却忽视让幼儿自我探究的机会。通过纲要的学习,我们逐渐懂得了皮亚杰所说的“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那句话。我们要把幼儿看作处在科学研究前沿的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
在本次活动中,我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我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在活动一开始,我并没有告诉孩子们“瞌睡虫”后面的秘密,而是让他们自己探索,发现原来其他小动物的背后藏了回形针,当磁铁靠近回形针时,小动物便能“起床了”。孩子们对磁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能很自然的了解到“瞌睡虫”的秘密,但是通过自己探索发现的现象,孩子们还是非常自豪的。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幼儿的探究活动,只有当幼儿有了做的机会、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我始终以一个引导者鼓励幼儿积极动手操作,大胆探索发现铁制的物体能被磁铁吸住,充分感知磁铁的穿透性。
学习是一个主动求知的过程,就是通过与知识的接触与探索,在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的活动中,去发现一些尚未了解的东西。当孩子们投入在探索中时,作为教师,我们也要不断地注意观察,将有价值的发现认真地记录在心里。在适当的时候,和幼儿再次讨论这个活动,与孩子们交流,不但使知识深深烙在他们的心中,也让他们获得科学的态度。